近日,中国男篮队长赵睿新赛季将加盟北京首钢男篮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。8月29日,记者获悉,这一转会操作完全符合CBA现行规则框架,但同时也暴露了联赛监管体系面临的深层次挑战。
在CBA联赛中,D类合同(顶薪合同)与C类合同(常规合同)的转换机制为球员流动提供了合法途径。北京首钢男篮在已用满三个D类合同名额的情况下,通过说服新疆男篮买断赵睿的D类合同,使其成为自由球员,随后以C类合同签约。这一系列操作均在规则允许范围内进行,赵睿最高可获得年薪550万元的超级C类合同。
这并非北京首钢首次采用此类操作方式。2024年夏季,该俱乐部同样通过类似手法成功签约周琦——先说服广东男篮允许其成为受限自由球员,随后通过认领方式完成转会,仅需向原俱乐部支付600万元培养费。
CBA联赛自推行标准合同和工资帽制度以来,旨在促进各俱乐部公平竞争和球员合理流动。联赛还特别设置了新疆地区特例,允许新疆男篮的工资帽上限比其他俱乐部高出20%,赢球奖金上限多10%,以弥补地理区位上的劣势。
然而,规则的执行层面存在显著挑战。虽然CBA公司建立了财务审查机制,试图杜绝阴阳合同和签字费等违规行为,但监管能力有限。中国篮协和CBA公司只能核查俱乐部账目,无法调查俱乐部母集团或球员家属的财务往来,这为各种形式的规避行为留下了空间。
2023年,中国篮协为确保国家队备战世界杯,亲自介入周琦转会事宜,特批其与广东男篮仅签一年D类合同,这与CBA公司"D类合同至少签两年"的规定直接冲突。篮协方面解释称,其在球员注册问题上拥有最终解释权和特批权,这一做法引发了其他俱乐部的强烈质疑。
有俱乐部管理层人士表示,这种特事特办的做法削弱了联赛规则的权威性。一位不愿具名的俱乐部总经理坦言:"当规则可以被随意解释时,球员和俱乐部对规则的敬畏感将荡然无存,各种规避手段可能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。"
业内人士指出,CBA联赛在管办分离的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。虽然CBA公司名义上独立运营联赛,但中国篮协在重大事务上仍保留最终决定权,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使得联赛治理面临复杂性。
随着球员转会市场的日益活跃,如何平衡联赛规则刚性执行与特殊情况灵活处理之间的关系,成为CBA治理体系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。联赛需要在保持竞争公平性的同时,完善监管机制,确保规则得到切实遵守,从而推动中国篮球职业化的健康发展。